(资料图)
原标题:暑假神剧何以如此让人怀念
崔文佳
暑期已过大半,《西游记》《新白娘子传奇》《武林外传》等昔日必备经典剧却似乎从电视荧屏消失了。怀念之声不绝于耳,很多人打开视频网站,在追忆中回味久违的轻松与温暖。
虽然没有严格概念,但人们对“暑假神剧”的定义基本一致,大抵是指陪伴“80后”“90后”的一批经典剧作。尽管看了一遍又一遍,甚至连剧中人物的下一句台词都能脱口而出,可就是忍不住一看再看,还联动着弹幕、表情包、短视频等新形式,进行“二次创作”。老剧频生新玩法,也构成了某种独特的文化景观。
老剧何以“封神”?首先是情怀使然。“80后”“90后”伴着互联网成长,是文化消费新主流人群,很大程度上掌握着网络舆论场的话语权。渐渐尝到现实生活百般滋味的他们,本能地怀念起无忧无虑的少年岁月。而陪伴了他们一个个暑假的经典剧,无疑是特殊的集体记忆承载物。不管彼此的身份、年龄、个性如何迥异,只要聊起追剧时光,脑中闪现的都是聒噪不休的蝉鸣、吱吱作响的风扇、冰爽甜蜜的西瓜,以及那些打打闹闹的伙伴。这种“我懂你”的集体默契,让老剧自带高光。
当然,情怀滤镜之外,也有“同行衬托”。若以今天的工业制作水平看,这些老剧可谓个个“五毛特效”,但其之所以能“封神”,正是因为在技术之外,流露着一种真诚。《西游记》中,六小龄童眼睛一转,大圣的机敏活灵活现;《红楼梦》没用一位“流量明星”,但两年的选角和培训,让十二钗宛如书中走来;《三国演义》故事的精彩自不必说,连片尾曲的一字一句都极其考究,听罢余味无穷……经典的魅力,很大程度就源于这份创作者对于艺术的匠心。
相比之下,今天的文艺创作更加繁荣,却也更加定制化、快餐化。很多出品方在创作之初就锁定了目标受众,进而将一段时间的热门话题、流行架构一网打尽,再请几个目标受众喜爱的流量明星,一部电视剧就可以快马加鞭地推进了。于是,我们看到了越来越多脸谱化的人物、悬浮感的情节。就拿近两年流行的女性题材电视剧来说,女主角往往是“美强惨”,有个偏心眼的妈妈、不争气的哥哥,却总能遇到个带她成长的老板,职场上再难解的局面,都能通过女主角的善良而破冰。播出期间网络热搜一个接着一个,看似热热闹闹,实则只是粉丝的自嗨。新兴供给如此乏味,可不逼人怀念老剧的香吗?
某种程度上,“暑假神剧”或许正在成为一个历史名词。今天的孩子们更忙了,即便放暑假也多穿梭在各类兴趣班、研学营之间;拥有的娱乐方式也更多了,仅仅打开网络就有无穷无尽的内容。多元化带来分层化、小众化,“我们”看似存在于同一个网络空间,但事实上相隔何止十万八千里?所谓的国民剧再难诞生,但“前辈”留下的经验值得借鉴。请相信观众拥有一双慧眼,那些书写时代的佳作永远都会让人怀念。